《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生物科学本科大学生二年级时学习的专业必修课,是与《普通动物学》配套同时开设的一们实践性课程。本课程根据进化顺序,由浅入深、灵活机动的安排了若干个普通动物学实验,其中包括“基本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大部分。通过实验教学,既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动手操作技能和分析思考能力(包括正确使用常规仪器,学会正确记录,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又可根据具体情况(如季节、教师特长、实验室条件和学生兴趣等)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初步综合运用已学实验技术方法设计简单实验);同时又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训练,为继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动物及人体解剖生理学、遗传学、毕业论文)及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中能有所应用和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门课程在生物技术科学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及其应有的作用。 (二)本大纲制订的依据 本大纲是根据当前形式下生物技术科学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必修专业课)、本课程组已具备的完善的实验条件及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条件而制定的。同时,也考虑结合课程组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等因素。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和要求 根据现用教材的实际内容和非师范专业大学生应实际掌握的内容,以及本课程组已具备实验条件而制定的。即以普通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重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及知识范围,操作难度适宜的自选实验的比例,引导、指导学生初步设计实验。建立一个既与理论课有一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在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⒈平时成绩:占25%,包括出勤、实验操作、值日情况 ⒉实验成绩:占25%,包括实验报告、实验记录 ⒊试卷成绩:占50%,即为期末实验考试成绩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主要参考书: 《动物生物学》.许崇任,程红.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 《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黄诗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无脊椎动物学》.堵南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脊椎动物学》.杨安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二、教学内容纲要 *基本实验(Basic Experiments,B.E) 是生物科学专业二年级大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 *综合性实验(All-around Experiments,A-A.E) 综合性实验将动物的形态结构、基础生理、行为、分类检索等实验内容组合起来,并进行多种基本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 学生在每个实验中自己组合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程序,在一个单元实验的时间内,用有限的实验材料完成多个实验项目。 综合性实验可以根据具体季节、实验条件及指导教师特长作适当调整。如因某原因,实验内容需要作较大调整时,应提前向所在教研室主任报告调整的原因和具体调整方案,经同意后方能进行。 实验一动物的细胞和组织(B.E) [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特征。 2、掌握动物的四类基本组织结构特点及其结构与机能的密切关系。 3、掌握上皮组织的常规制片方法。 [实验用品] 载玻片、盖玻片、牙签、生理盐水(0.9%NaCl溶液)、滴管、吸水纸、染色剂(0.1mol/L碘液、0.02%詹纳斯绿B、醋酸洋红染液、甲基绿-派洛宁染液等)、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 [实验内容]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动物四大基本组织结构 1、上皮组织 (1)扁平上皮:取材于人的口腔上皮(用牙签轻轻刮取自己口腔内颊部的表面)。 制片:轻轻地将刮取物涂布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生理盐水——覆以盖玻片——初步镜检——证实后染色——镜检观察。 (2)立方上皮:取材于狗甲状腺。 2、结缔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取材于大鼠皮下。 (2)致密结缔组织:取材于肌腱。 (3)软骨:取材于狗耳壳。 (4)硬骨:取材于长骨。 (5)血液:取材于蛙血液。 3、肌肉组织 (1)骨骼肌:取材于狗膈肌。 (2)心肌:取材于狗心室肌。 (3)平滑肌:取材于猫小肠。 4、神经组织取材于脊髓。 实验二原生动物(A-A.E) [目的要求] 1、掌握对运动活泼的微型动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2、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原生动物的单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能独立生活的动物有机体;掌握原生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3、认识原生质具有应激性,了解草履虫的科学研究价值。 4、了解并掌握原生动物的采集方法和实验室内常规培养方法。 [实验用品] 烧杯及大草履虫培养液、草履虫横分裂及接合生殖的装片、草履虫模型、载玻片、盖玻片、试管、滴管、毛细滴管、精密pH试纸(pH值范围0.5~5.0和5.0~7.0)、吸水纸、脱脂棉、橡皮吸球、蓝黑墨水、冰醋酸、5%醋酸、洋红粉末(天然品、非化学合成)、1%NaCl溶液、蒸馏水、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 [实验内容] 1、草履虫的采集。 2、草履虫的培养。培养基的制备:将1克稻草剪成一寸长的小段,放入200~300毫升的少烧杯内,加水约150毫升,加热至沸腾并持续30分钟即可,自然冷却备用(*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先期完成)。 3、接种培养:将含有草履虫的采集液约10毫升倒入培养液中,将此培养液置于25度的条件下培养8~10天即可见到大量的草履虫(*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先期完成)。 4、草履虫活体观察和实验 (1)草履虫形态结构与运动 (2)食物泡的形成与变化 (3)刺丝泡的发射 (4)草履虫对盐度变化、酸刺激的应激性实验 5、草履虫生殖装片的观察。 实验三大蟾蜍的繁殖生态及其早期胚胎发育观察(A-A.E) [实验目的] 1、了解无尾两栖类繁殖生态特点。 2、通过观察,了解无尾两栖类在正常发育条件下,从受精卵到神经胚的一系列发育过程中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和几个主要阶段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用品] 青蛙早期胚胎发育切片、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无尾两栖类胚胎发育模型或标本(从受精卵到神经胚期蛙胚)、各阶段横切面玻片标本、体视显微镜、显微镜、眼科镊、培养皿、凹玻片、滴管、细毛笔、滤纸、清水。 [实验内容] 1、观察对象——中华大蟾蜍。 2、观察地点——南郊水区。 3、观察时间:3月~4月。 4、观察内容 (1)蛙类的抱对、产卵及卵群特征、孵化率。 (2)观察早期胚胎发育各期形态特征,记录各期(受精卵期、2细胞期~64细胞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尾芽期、肌肉感应期、鳃血循环期、开口期、尾血循环期、鳃盖褶初期、鳃盖褶中期、鳃盖褶愈合期。)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各期形态特点、各期成活率等。 实验四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B.E) [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水螅和涡虫的生活环境,掌握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结构特征。 2、通过对水螅和涡虫形态结构的观察,了解腔肠动物门和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实验用品] 水螅和涡虫装片和切片、涡虫活体、水螅模型、水螅横切面和纵切面玻片标本、涡虫整体装片、涡虫横切面玻片标本、体视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放大镜、培养缸。 [实验内容] 1、水螅的采集、水螅的常规培养(主要饲料是水蚤)。涡虫的采集、涡虫的常规培养(主要饲料是动物肝脏)。 2、活涡虫的观察。 3、水螅的外形:触手、垂唇、体轴和基盘。 4、水螅的结构(由外至内)——外胚层、中胶层、内胚层;消化循环腔。 5、涡虫的外形:体形、眼点等。 6、涡虫的结构 (1)消化系统:口、咽、肠道。 (2)排泄系统:原肾管。 (3)生殖系统(雌雄同体):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输精管、贮精囊、生殖孔。 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生殖孔、卵黄腺等。 (4)神经系统:梯形神经。 实验五原腔动物和环节动物(B.E) [实验目的] 1、通过蛔虫的解剖与观察,了解假体腔动物的一般特征。 2、了解并掌握环毛蚓的生活环境及采集方法;通过环毛蚓的解剖与观察,了解环节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3、学习解剖蠕虫的一般方法。 4、通过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以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逐渐演化发展和完善的进化过程。 [实验用品] 蛔虫及环毛蚓浸制标本、蛔虫及环毛蚓身体横切面切片、环毛蚓模型、普通光学显微镜、放大镜、擦镜纸、蜡盘等解剖工具、滴管、清水。 [实验内容] 1、蛔虫的观察 2、蛔虫的外形:体形,口唇(1个背唇,2个腹唇)等。 3、蛔虫的内脏结构: (1)消化系统:口、咽、肠道、肛门。 (2)生殖系统(雌雄异体) 雄性生殖系统:单管系——精巢、输精管、贮精囊、雄性生殖孔。 雌性生殖系统:双管系——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雌性生殖孔。 (3)蛔虫身体横切面结构:(由外至里) 角质层——表皮层——纵肌层、原体腔、肠道及肠腔。 4、环毛蚓的采集及短期饲养(主要饲料是烂水果)。 5、环毛蚓的观察 (1)环毛蚓的外形:体节、受精囊孔、环带、雌性生殖孔、雄性生殖孔等。 (2)环毛蚓的内脏结构: 消化系统:口、咽、砂囊、前胃、胃、小肠、盲肠、大肠、肛门。 循环系统:背血管、腹血管、环血管(心脏)。 生殖系统(雌雄同体):雄性生殖系统——精巢、精巢囊、输精管及雄性生殖孔;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雌性生殖孔等。 神经系统: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环——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 (3)环毛蚓身体横切面结构:(由外至内) 角质层——表皮层——环肌层——纵肌层——体壁体腔膜、真体腔、 脏体腔膜——肠壁纵肌层——肠壁环肌层——肠上皮——肠腔及盲道。 实验六节肢动物比较解剖与观察(B.E)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节肢动物高度发展与广泛适应性的主要特征,了解甲壳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昆虫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通过螯虾与棉蝗的比较解剖,掌握螯虾和棉蝗的形态结构特征。进一步认识动物体结构适应于其机能,动物与环境的统一及动物的整体性。 3、学习虾类和一些昆虫的一般解剖方法。 [实验用品] 雌雄螯虾和雌雄棉蝗的新鲜浸制标本、放大镜、解剖盘等解剖器具、清水。 [实验内容] 1、克氏原螯虾的外形: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个部分,总共有19对附肢。 2、克氏原螯虾的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及肝脏。 (2)循环系统:心脏的结构。 (3)生殖系统(雌雄异体):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输精管、生殖孔。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生殖孔。 (4)呼吸系统:羽状鳃。 (5)神经系统: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环——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 3、棉蝗的观察 (1)棉蝗的外形: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触角、复眼、单眼、咀嚼式口器;两对翅:前翅革质,后翅膜质;三对足:第一、第二对足为步行足,第三对足为跳跃足;听器、气门、阳具、产卵瓣等。 (2)棉蝗的内部结构 消化系统:口腔、咽、食道、嗉囊、前胃、胃和胃盲囊、小肠、大肠、直肠、肛门及唾液腺。 循环系统:心脏的结构。 呼吸系统:气门及气管系统。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输精管、阳具。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贮精囊、生殖瓣。 神经系统: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环——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 排泄系统:马氏管。 实验七昆虫及蜥蜴生态观察(A-A.E) [实验目的] 1、了解昆虫生态特点。 2、了解蜥蜴类生态特点。 [实验内容] 1、观察对象——各种昆虫、山地麻蜥、无蹼壁虎等。 2、观察地点:南郊山地。 3、观察时间:4月~6月均可。 4、观察内容 (1)昆虫生活环境的观察:主要包括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种类、植被覆盖程度、土石状况、海拔高度。 (2)昆虫种类、数量、分布及生活习性(主要包括活动习性、食性、繁殖等)的观察。 (3)蜥蜴生活环境的观察:主要包括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种类、植被覆盖程度、土石状况、海拔高度。 (4)蜥蜴生活习性的观察:主要包括活动习性、食性、繁殖等。
实验八昆虫分类(B.E) [实验目的] 1、掌握昆虫分类的主要依据。 2、学习并掌握昆虫纲成虫分目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3、了解并掌握昆虫纲各目的主要特征,认识代表动物。 [实验用品] 昆虫口器、触角、足、翅及变态类型标本,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各目昆虫标本。 [实验内容] 1、熟悉昆虫分类依据 (1)口器的类型: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虹吸式和舐吸式。 (2)触角的类型:线状触角、棒状触角、刚毛状触角、具芒状触角、念珠状触角、锯齿状触角、栉齿状触角、环毛状触角、羽状触角、膝状触角、鞭状触角、鳃片状触角等。 (3)足的类型:跳跃足、步行足、携粉足、开掘足、游泳足、捕捉足、攀缘足等。 (4)翅的类型:膜质翅、革质翅和角质翅;平衡棒、鳞片等。 (5)变态类型:不完全变态——渐变态和半变态;完全变态。 2、学习使用昆虫分目检索表。 3、熟悉各目的主要特征。 4、认识并熟记代表动物:直翅目——棉蝗、蝼蛄、蟋蟀等。螳螂目——中华大刀螳。蜚蠊目——蟑螂、地鳖虫。半翅目——蝽类。同翅目——蝉类。竹节虫目——竹节虫。鳞翅目——蝶蛾类。鞘翅目——瓢虫、天牛、金龟子等。膜翅目——蜂、蚁类。双翅目——蚊、蝇类。 实验九鱼类(A-A.E) [目的要求] 1、通过对鲤鱼或鲫鱼外形和内部构造的观察,了解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及适应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2、学习利用年轮推测鱼类年龄的方法,掌握鱼类活体采血技术。 3、硬骨鱼的一般测量方法及硬骨鱼解剖方法。 [实验材料和用品] 活鲤鱼或鲫鱼、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解剖盘等解剖器具、载玻片、棉球、灭菌注射器(5mL)、针头、肝素(或其它抗凝剂)、鲫鱼骨骼标本。 [实验内容] 1、鱼的外形观察和测量。 2、观察鲫鱼年轮并鉴定年龄。 3、鱼活体采血和内部解剖。 4、示范硬骨鱼类的骨骼系统。 (1)硬骨鱼类的骨骼系统:中轴骨骼、附肢骨骼 (2)鱼的形态及其解剖观察 A.鱼的外形——头部、躯干部及尾部、鼻孔、侧线、眼及鳃盖结构。 奇鳍:背鳍,臀鳍及尾鳍。偶鳍:胸鳍及腹鳍。 B.内脏解剖 a.消化系统:口腔、咽喉及咽齿、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及肝胰脏和胆囊。 b.循环系统:心脏的结构——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球。 c.排泄系统:背肾。头肾? d.生殖系统: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输精管、生殖孔;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生殖孔。 e.呼吸系统:鳃的结构——鳃瓣、鳃弓及鳃耙。 f.神经系统:五部脑的结构。 实验十两栖类(A-A.E) [实验目的] 1、掌握两栖类身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2、学习双毁髓处死蛙类的方法,掌握蛙类的一般解剖技术。 3、了解微循环区各种血管内血流特点。 4、了解脊髓反射和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弧各部位的作用。 [实验用品] 两栖类骨骼标本和皮肤切片、活蛙或蟾蜍、显微镜、擦镜纸、蜡盘等解剖器具、毁髓针、玻璃针、有孔橡皮蛙板、铁支架、细铁丝钩或蛙嘴夹、电炉、注射器、烧杯、滴管、培养皿、大头针、纱布、棉球、细线、小滤纸片、0.65%生理盐水、0.5%和1%硫酸溶液、清水。 [实验内容] 1、两栖类的骨骼 (1)中轴骨骼:头骨、脊椎:颈椎一枚、躯干椎、荐椎一枚及尾杆骨(愈合的尾椎) (2)附肢骨骼:肩带及前肢骨;腰带及后肢骨 (3)胸骨 2、两栖类的皮肤:表皮层、角质层、生发层(粘液腺、毒腺等)、真皮层(疏松层:色素细胞、血管及神经末梢)、致密层。 3、蛙类微循环的观察。 4、脊髓反射和反射弧的分析。 5、蛙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 (1)蟾蜍的外形:头部、躯干及四肢、鼻孔、眼、鼓膜。 (2)内脏解剖 A.消化系统:口腔、咽喉、食道、胃、小肠、直肠、肛门;肝脏、胰脏及胆囊。 B.循环系统:心脏的结构——静脉窦、右心房、左心房、心室及动脉圆锥。 C.呼吸系统:喉气管室和肺脏。 D.生殖系统: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输精管(同时又为输尿管)、泄殖腔;毕氏器和脂肪体。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泄殖腔;毕氏器和脂肪体。 E.排泄系统:肾脏、输尿管、泄殖腔及泄殖腔膀胱。 F.神经系统:五部脑的结构。 实验十一鱼纲、两栖纲和爬行纲分类(B.E) [实验目的] 1、掌握鱼纲分类的主要依据,掌握分目检索表使用方法,掌握各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2、掌握两栖纲的主要分类依据,掌握分科检索表使用方法,各科主要特征及常见代表种类。 3、掌握爬行纲的主要分类依据,掌握分科检索表使用方法,各科主要特征及常见代表种类。 [实验用品] 各目鱼类标本、各科两栖动物标本、各科爬行动物标本。 [实验内容] 1、熟悉鱼纲分类的主要依据 (1)各部测量 (2)鳍式:用罗马数字表示鳍棘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鳍条数;D:背鳍,P:胸鳍,V:腹鳍,A:臀鳍,C:尾鳍。 鳞式:侧线上鳞数 侧线鳞数——————— 侧线下鳞数 2、学习使用鱼类分目检索表。 3、熟悉各目的主要特征:鲨形目——尖头斜齿鲨、双髻鲨。鳐形目——犁头鳐。贲形目——赤杠。电鳐目——日本单鳍电鳐。银鲛目——黑线银鲛。鲟形目——中华鲟。鲱形目——鳓鱼、银鱼。鲤形目——多种鱼类。鲇形目——鲇鱼、黄颡鱼。合鳃目——黄鳝。鳗鲡目——鳗鲡。鳢形目——乌鳢。颌针鱼目——针鱼。海龙目——海龙、海马。鲈形目——多种鱼类。豚形目——铅点圆豚。鲽形目——比目鱼。安康目——安康鱼 4、熟悉两栖纲分类依据及各部测量,固胸型肩带及弧胸型肩带。 5、学习使用分科检索表。 6、熟悉各科的主要特征及代表种类:隐鳃鲵科——中国大鲵。蝾螈科——东方蝾螈、肥螈。盘舌蟾科——东方铃蟾。蟾蜍科——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蛙科——黑斑蛙、金线蛙、泽蛙、中国林蛙、虎纹蛙、阔褶蛙、棘胸蛙、日本林蛙。雨蛙科——中国雨蛙、无斑雨蛙。姬蛙科——饰纹姬蛙、北方狭口蛙 7、熟悉爬行纲主要分类依据及各部测量,头部鳞片特征。 8、学习使用分科检索表。 9、熟悉各科的主要特征及代表种类:海龟科——羲龟。龟科——乌龟。鳖科——中华鳖。蜥蜴科——北方草蜥、白条草蜥、山地麻蜥、丽斑麻蜥。石龙子科——中国石龙子、蓝尾石龙子、铜石龙子。壁虎科——无蹼壁虎、多疣壁虎。海蛇科——长吻海蛇。游蛇科——红点锦蛇、赤练蛇、黄脊游蛇。眼镜蛇科——眼镜蛇。蝰科——蝮蛇 实验十二鸟类形态解剖(B.E) [实验目的] 1、通过鸡或鸽外形和内部构造的观察,了解鸟类适应于飞翔生活的一般特征。 2、学习并掌握鸟类的常规解剖方法。 [实验用品] 活家或鸽、鸽整体骨骼标本、游标尺、钢卷尺、记录纸、解剖盘等常用解剖器具、试管架、已灭菌注射器(5 mL)和针头(5~6号)、试管、干棉球、75%酒精棉球、脱脂棉、纱布、肝素或其它抗凝剂、乙醚(或氯仿)、清水。 [实验内容] 1、鸡或鸽的外形:头部、颈部、躯干及四肢;羽毛等皮肤衍生物。 2、家鸽的骨骼:中轴骨骼;头骨;脊椎:颈椎两枚、胸椎、腰椎、愈合荐椎(综荐骨)及愈合尾椎(尾综骨);附肢骨骼;肩带及前肢骨;腰带及后肢骨;胸骨 3、内脏解剖 (1)消化系统:口腔、咽喉、食道、嗉囊、腺胃、肌胃、小肠、盲肠、大肠、肛门;肝脏、胆囊及胰脏。 (2)循环系统:心脏的结构——静脉窦、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 (3)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及肺脏。 (4)生殖系统:雌雄异体。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输精管、泄殖腔。雌性生殖系统——单侧卵巢、输卵管、泄殖腔。 (5)排泄系统:肾脏、输尿管、泄殖腔。 (6)神经系统:五部脑的结构。 实验十四哺乳类形态解剖(B.E) [实验目的] 1、通过家兔外形和内部构造的观察,了解哺乳类的一般特征和进步性特征。 2、掌握哺乳类的处死方法和一般解剖方法。 [实验用品] 活家兔、兔整体骨骼标本、解剖盘等解剖器具、兔解剖台、干棉球、清水。 [实验内容] 1、家兔的外形:头部、颈部、躯干、尾及四肢;体毛等皮肤衍生物。 2、家兔的骨骼:中轴骨骼;头骨;脊椎:颈椎7枚、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附肢骨骼——肩带及前肢骨;腰带及后肢骨 3、内脏解剖 (1)消化系统:口腔、咽喉、食道、胃、小肠、盲肠、大肠、肛门;肝脏、胆囊及胰脏。 (2)循环系统:心脏的结构——静脉窦,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 (3)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及肺脏。 (4)生殖系统:雌雄异体。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输精管、阴茎。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5)排泄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6)神经系统:五部脑的结构。 实验十四动物多样性及进化(A-A.E) [目的要求] 1、以鸟类为代表,学习动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通过观察动物形态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事实,理解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统一和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水鸟类越冬生态特点)。 [实验内容] 1、掌握鸟类分目检索表使用方法,观察鸟类各目代表种的形态特征。 2、水鸟越冬生态的观察。 [实验用品] 鸟类各目代表种类的剥制标本、望远镜等。 [实验内容] 1、熟悉主要分类依据及各部测量;各部羽毛特征。 2、学习使用分目检索表。 3、熟悉各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种类:鸵鸟目——非洲鸵鸟。潜鸟目——红喉潜鸟。鹱形目——鹈鹕、鸬鹚。鸊鷉目——小鸊鷉。鹳形目——白鹳、池鹭。鴴形目——鹬。雁形目——野鸭。鹤形目——灰鹤。隼形目——鹰。鴞形目——长耳鴞。鸽形目——珠颈斑鸠。鸡形目——雉类。鴷形目——绿啄木鸟。佛法僧目——戴胜。鹃形目——杜鹃。雀形目——家燕、百灵、黄鹂、灰椋鸟、白鹡鴒、白头鹎、麻雀、喜鹊、灰喜鹊、八哥、伯劳、乌鸦等。 4、鸟类生态观察地点——云龙湖水库。 5、观察对象——海鸥类、野鸭类、鹭类、鹤类、鸊鷉类等。 6、观察时间:12月~2月均可。 7、观察内容:水鸟的种类、数量、来去时间、活动规律等。 |